久久av无码αv高潮αv喷吹_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_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_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首頁>>心理危機>>正文心理危機

地震之后人們的心理如何復原

日期:2014年08月11日      來源:admin      瀏覽:16243次

 

    201483,云南魯甸發(fā)生6.5級地震,災情嚴重,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對于此次重大的地震災害,人們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在這樣的災難事件中,災區(qū)人民面臨親人的死亡、受傷及財物的損失,心理上必定也會產生相當大的創(chuàng)傷,如無助、強烈的害怕、悲傷等情緒。為了盡快讓災民走出心理陰影,擺脫心理災難,心理干預專家和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已經及時走進抗災第一線,向受災人民伸出援手,采取了有效的疏導和干預方法。

  【專家意見】心理危機干預越快越好

  地震等自然災難突發(fā)性強、傷害性大。災難會結束,但它給人們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在唐山地震的幸存者中,25%的人患上了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抑郁癥等心理疾病,難以治愈。因此,心理專家提出,在重大災難發(fā)生之后,要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簡單來說就是讓被干預者把經歷的災難事件、內心的感受和體驗說出來,把情感宣泄出來,淡化災難帶來的恐懼、焦慮、自責等多種消極情緒,讓當事人可以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從理論上說,地震后的心理干預越早越好。盡量在心態(tài)未落入谷底之前進行干預,盡可能用最短的時間,讓其恢復到最正常的狀態(tài)。一旦外部條件允許,心理專業(yè)人員就應該馬上進行專業(yè)的篩查和診斷,針對災民受到災難影響的不同程度,進行干預,及時幫助他說出內心體驗,宣泄消極情緒。干預越及時,幸存者心理康復得越快,越晚效果越差。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預的人,是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最多的人,通常我們救助的第一群體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傷害但存活下來的人,與其并列的是死難者家屬。幸存者在災難后的心態(tài)會表現出恐懼、無助、后怕、悲傷,還有很重要的一種情緒,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責。隨之可能會出現失眠,做惡夢,惡夢可能是跟地震災害有關的一些經歷,反復控制不住地總是回憶受害情景。有些輕一點的,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沒有食欲,頭疼,渾身不舒服等現象。最嚴重的甚至會出現一些心理應激,極端的情況如自殺傾向等?! ?/SPAN>

  災難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哪些?

  1.生理方面:

  失眠、做噩夢、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難、窒息感、發(fā)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認知方面:

否認、自責、罪惡感、自憐、不幸感、無能為力感、敵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緒方面:

  悲觀、憤怒、緊張、失落、麻木、害怕、恐懼、焦慮、沮喪等;

  4.行為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罵人、喜歡獨處、常想起受災情形、過度依賴他人等。

  哪些人需要心理危機干預?

  1.受害者:給予充分的時間,允許悲傷和傾訴

在災難中,每個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程度有所不同,解決的方法有兩個:

一是自助與幫助家人:給自己時間治愈創(chuàng)傷,允許自己為遭受的損失而悲傷,耐心等待情緒的恢復;與家人、朋友溝通,尋求情感方面支持。

  二是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幫助自己從事健康的活動以提高應對能力;保持平衡的飲食、足夠的休息;避免酗酒、濫用藥物;重建生活規(guī)律,定時吃飯、運動;避免做出生活中的重要決策。

  災難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們,是大家最關注的一個群體。他們如何才能在未來的成長中避免一些負面影響呢?專家建議,在失去父母這種創(chuàng)傷之下,兒童出現什么樣的反應都是可以理解的。周圍的人不要對這些孩子的表現有什么大驚小怪,要密切地關注,鼓勵他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盡可能給他營造一個相對安全、舒服的環(huán)境,讓他慢慢從失去父母這種巨大的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后期的干預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癥狀和表現進行。對這些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陪伴,需要有一個成人在他身邊,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跟他在一起,跟他共同面對困難,讓他們不那么恐懼無援。

  2.救援者: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學會自我保護

  心理專家還提出,現階段最需要心理干預援助的,還有救援人員。因為對于災民來說,首要的還是生存問題,而心理干預是一個漫長的工作。很多人的心理反應是在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后延遲出現的。而救援人員,卻是在超負荷的艱苦環(huán)境下工作。要使他們保持一個好的心態(tài)和戰(zhàn)斗力,就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幫助――幫助他們做好心理的預防,以免在工作中受到心理上的影響;如果他們已經在前線開始工作了,也要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節(jié)。

  對于救援人員來說,這個工作的挑戰(zhàn)非常大。也許救援工作不能到位,等待的過程,又往往會讓救援人員覺得自己的力量使不到刀刃上,這是一個心理上的煎熬。地震中的高死亡率再伴隨暴雨、余震,加上特殊的地理形勢,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超出急救人員意料的情況,可能會引起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這個時候,他們的心理調適是很重要的,要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情緒反應是很正常的,要懂得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必要時可以向相應的心理救援人員訴說自己的感受,把情緒舒緩出來,然后再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對于普通的志愿者來說,如果沒有受過長時間的專業(yè)訓練,不要給自己增加太多的責任感。心理專家提醒我們:“你可以選擇你能聽的。如果受害人一開口就剎不住了,你有權利說,‘對不起我只能聽到這兒了,’因為這樣也是一個自我保護?!?/SPAN>

  從救援安排上來說,需要有救援梯隊。過一段時間就把一撥前線救援人員替換出來,讓另一撥人進去。同時,還要注意對撤出來的人員進行心理的舒導。

  3.普通人:傷心落淚很正常,適度接觸信息源

很多人以為,只有跟災區(qū)和災民有過直接接觸的人,才會產生心理問題。其實,普通人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能忽略。很多人在看相關新聞的時候,都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雖然普通人不在災區(qū),但通過觀看新聞會為災民感到難過,情緒低落。這個時候,人們往往覺得一定要做點什么,如果不做點什么,就沒有盡到義務和責任。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首先,這種壓力是怎么來的?一方面,它可能牽扯到人類的基本同情心。另一方面,地震災害給我們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大自然對我們的影響,這個打擊是非常嚴重的。因為我們最基本的需要,是安全感的需要,還有就是對于生活的那種控制感的需要。但是地震災害第一個破壞的就是我們的控制感,你會覺得在自然面前,人類特別的無力。

  專家解釋,這種同情心和無力感,以及看到報道后有傷心落淚的外在表現,都是正常的反應,這并不代表脆弱或者不堅強,情感流露出來是很自然的事情。把這種情緒低落的表現說出來,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讓大家知道,同時也可以在說出來的過程中慢慢回復情緒。如果有人慢慢覺得情緒低落到一定程度,并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是影響到他跟人交往的話,他就應該主動尋求專業(yè)心理干預機構的幫助了。

  專家還建議,大家在接觸這些過度的負面信息刺激源時,應該適度。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心理底線,如果心理底線被擊破的話,自己就會受到傷害。

 

中心首頁 中心簡介 新聞中心 名醫(yī)薈萃 心理熱點 心理熱線 醫(yī)教之窗 干預研究 資料下載 互動交流 聯(lián)系我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