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08月19日 來源:admin 瀏覽:10300次
內觀法是250年前由日本的禪僧白穩(wěn)(1685~1768)創(chuàng)始的,而現(xiàn)在所普及的內觀法是由吉本伊信(1916~1988)開創(chuàng)的,被稱為自己觀察法。這種方法是個人通過對自己人生經歷中的基本人際關系――對人關系的回憶、回答內觀3個項目的具體的提問,從而對自己的歷史進行檢證,從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徹底洞察自己的人際關系,改變自我中心意識的一種精神治療法。吉本認為:“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可以去查查過去一天天度過的日子”。
“內觀”指“觀內”、“了解自己”、“視內心中的自我”之意。借用佛學“觀察自我內心”的方法,設置特定的程序進行“集中內省”,以達自我精神修養(yǎng)或者治療精神障礙的目的。內觀法可以稱作“觀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
一部“內觀”的歷史即一部吉本伊信的歷史。根據(jù)吉本的自述,他就讀小學二年級時,家中四歲的妹妹死了,母親非常難過,從而對宗教的信仰活動更為積極,吉本每天和母親到寺里參拜,因而有機會接觸到日本凈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養(yǎng)法即不飲食,不睡眠去悟生死無常,轉迷開悟的修養(yǎng)。吉本認為不眠、不飲食相當痛苦,將會阻撓人求道進取之心,而且不能持久。吉本把這種宗教修養(yǎng)加以改造,使一般人也可以做,并改稱為“內觀”。
吉本自己在進行內觀時,總共經歷了四次才成功。前兩次都是被迫進行,因而無法忍受生理上的痛楚而放棄,第三次雖是自愿,但也因饑餓而放棄,直到第四次,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大悟。吉本對于此修行法只限于狹窄的宗教團體和少數(shù)人的作法感到疑惑,加以修改,期望能推廣。
1940年,吉本和恩師駒谷諦信一起確立了“內觀法”,1945年,吉本發(fā)行小冊子,封面寫“反省”,附上副題“內觀”,這是吉本內觀法的第一本著作?!皟扔^法”只重視實踐而排斥理論,這和吉本伊信毫無精神醫(yī)學、心理學的背景有關。所以吉本說:“我沒有學問,內觀理論讓學者去研究,我的終身工作就是做內觀的向導”。這也是內觀療法遲遲未能建立的原因。直至1954年“內觀法”被引入法務省矯正界,1962年引入學校教育,1965年得到應用,才開始在醫(yī)院等對精神病、身心病的治療起到作用。目前日本有17所專設的內觀療法研修所,醫(yī)療機關12處,海外研修設施7處,國立大學附屬醫(yī)院1處,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也已經設立了對內觀療法的專門研究機構。內觀作為精神療法的一種,特別是對神經癥的療效顯著。
內觀法的基本課題是“了解他人對自己照顧多少,自己又對這些人回報了多少”。亦即檢討具體事實看是“施”多還是“受”多。要去體會在過去的人生過程中有哪些人關愛到我或別人為我做的事情,有屬于物質的,勞力的還有精神層面的。而在內觀的過程中,感受愛最強烈的,莫過于洞察到“別人為我有獻身的、犧牲行為的愛,而自己卻有背叛性行為,盡管如此,別人仍然寬恕自己”。換言之“自我犧牲”的寬恕才是人類最高的愛。
從正面去內觀他人的愛就能回憶過去自己所遺忘的愛,并且去感受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因此,過去認為自己未被愛而有被害意識者,一旦想起自己被愛的事實,心理會有很大的沖擊,內觀加深。一個人到了這個境界,就會放棄對于周遭人的偏見,稱為“人我一體感”。
內觀的對象是精神健康的人,如學生、護士、醫(yī)生、教師、職員、家庭主婦等,尤其對獨身子女的自我中心問題,效果顯著。內觀療法作為心理療法應用的對象則是精神不健康的人,如夫婦關系不洽、非社會行為、逃學、神經癥、酒精依賴、抑郁癥、心身疾病等。
通過內觀人際互動的三個主題:別人為我做了些什么?我為別人回報了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不該做的(給別人添了一些什么麻煩)?引導人們觀察自我內心、觀照自己、凝視內心、自我觀照、自我啟發(fā)、自我洞察。
按照內觀治療的程序,回顧對方給自己的關照,使內觀者重溫被愛的感情體驗,喚起內觀者的自信、責任感、受恩要報的義務感?;仡欁约航o對方添的麻煩會喚起羞愧感、非病理性負罪感(在日本這種罪感體驗和認識是針對自己侵害了人們之間已經確立的關系準則和秩序)。以上兩類感情互成表里,加劇了內觀者的情感活動,從而為破壞原來的認知框架創(chuàng)造了基礎。通過內觀,內觀者愛他人的社會性意向,重建自我形象的意向,改進人際協(xié)調的意向均會提高,這對革新自我有重大意義。把遺忘的、混亂的、雜亂無章的經歷,按照題目回憶整理,達到自我洞察和對人理解,建立新的關系和新的生活。
通過內觀過程,可以重新了解自己、減輕煩惱、提高自信、振作人生。與森田療法不同的是,內觀療法重視自我內在的矛盾,企圖促進與自然同化,內觀療法則重視洞察自己和他人的關系,透過“純粹罪惡感”的感受去適應社會自我,獲得“自由的良心”。
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