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av无码αv高潮αv喷吹_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_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_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首頁>>科教工作>>科教工作>>正文科教工作

用共情架起心與心的橋梁

日期:2023年02月08日      來源:網(wǎng)站編輯      瀏覽:6905次


作為傾訴者,我們或許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感覺滿腹愁腸時,卻不知向誰傾訴;或者說了半天,卻發(fā)現(xiàn)聽的人不能理解;更有甚者,越說越生氣,越說越痛苦,還不如不說。

作為傾聽者,我們也可能體驗過這樣的場景:聽到自己關心的人和我們傾訴悲傷,卻不知道怎么表達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自己激情昂揚的講了一番豪言壯語去鼓勵他們,卻發(fā)現(xiàn)對方不為所動,感覺話都白說了。

心與心的距離其實并不總是這么難以靠近的,除了可以運用好我們的表情、聲音、肢體動作、外在衣著修飾等,共情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給予在乎的人心靈的撫慰。

可共情不只是心理咨詢和治療起作用的關鍵技術,也是讓傾訴與傾聽者能夠存在同一個心靈場域的關鍵能力。它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因其有一定的心理學特質(zhì),逐漸應用到心理學領域,并在心理學領域獲得發(fā)展。[1]在社交關系中也少不了共情,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參與者必須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日益復雜的溝通鏈。[2]藺桂瑞老師認為共情是體驗別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在平等關系基礎之上的理解與共感,而同情是強者對弱者的憐憫,[3]是為了安慰他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把共情定義為理解他人特有的經(jīng)歷并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如果沒有共情,我們的情緒和想法就會相隔離,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座孤島,相互之間就沒有了通過理解而彼此連接的橋梁。[4]

“你的感受我能理解,......”并不能讓我們關心的人感受到真正的被理解和包容,他們的內(nèi)心更可能回應“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我們或許可以試試以下幾個能夠促進自己和朋友共情的建議:

1. 當我們的朋友或者愛人向我們傾訴的時候,要控制住我們總想對他人的感受和行為批判的沖動。

我們不僅要用耳朵去聽、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感受他們內(nèi)心的語言。

比如:一個朋友和你說“我最近一個人在家總是睡不著,腦子里亂亂的”,你說“這確實讓人很苦惱,不過你這個人就是愛胡思亂想,你少想一點,不就能睡著了嗎?”或許這個朋友內(nèi)心感受到的是自己最近感到孤獨、無助、有些焦慮,想要有人陪伴和說話,結(jié)果我們這樣說,看似是關心的話,但可能讓人感受到你的批判,尤其是在負性情緒主導下的人們更容易將你說的話帶入他們自動化的消極觀念中。

2. 理解是共情的核心,我們需要保持一顆敞開和清空的心靈進入到關系中。

傾聽朋友的傾訴,我們需要保持“我不知道”的態(tài)度和適當對他好奇的心去聆聽,而不是帶著我們自己之前的經(jīng)驗和體驗過快地給予我們主觀的回應,比如:“我之前也有一只養(yǎng)了2年的小狗生病死了,沒事的,過兩天就會好了,你看我現(xiàn)在不就沒有當初那么傷心了?!边^早的給對方的感受和想法下定論,有時候多說不如多聽。只有盡量多地理解了,才能使我們更靠近彼此。

3. 在感受和體驗他人情緒的時候,也需要有邊界。

就像一個嬰兒在感受到媽媽傷心的哭泣后,自己也會哇哇大哭,但我們不是嬰兒,我們已經(jīng)長大了,不要輕易將自己卷入到對方的情緒中,我們要從感受到的絕望、悲傷、憤怒中走出來一點,在這個有距離的空間中,你才能保留理智去推動傾訴的朋友能夠充分的表達情緒、覺察自己,并感受到你內(nèi)在力量對他的支持和被真正的理解了。

4. 感受情緒的同時,也可以感受身體的感受。

就好像我們在聽一個極度緊張的朋友說他害怕和恐懼的事情時,可能不知不覺我們的身體也會變得有些僵化、心跳加快。有研究稱這樣的情況叫生理同步,畢竟我們的情緒和身體是緊密相連的,共情就是一種整合的頭腦,想法和感受之間就是通過共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應進行相互作用的[4],因此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身體感受在變化的時候,可能也是當下朋友的體驗,我們就可以相應的采取放緩節(jié)奏、調(diào)整呼吸等的方式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些許的松弛與安全。

參考文獻:

[1] 吳童.共情概念的發(fā)展史.中國醫(yī)學人文(學術版).2018,12.

[2] 童敏.對同感的幾點思考.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4.

[3] 藺桂瑞.共情使用中的誤區(qū)及共情能力的提高.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6.409-410.

[4] (美)亞瑟·喬拉米卡利,(美)凱瑟琳·柯茜,王春光譯.共情的力量.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9.2-91.

撰稿人:張艷玲

昆明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2023115

關閉